锦标赛彰显乒坛风向 老将复出人才断层隐忧
2004-10-12 07:18

  2004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10月9日在无锡落幕,七枚金牌各归其主。由于本次比赛是明年十运会前的最后一次全国大赛,因此,比赛汇聚了全国的所有高手,争夺十分激烈。从比赛过程来看,一些年轻选手显示出了一定的技战术水平,但临场的经验和应变、心理的调整还有待大赛的磨练,虽然削球打法明显增多,但从整体上来看仍缺少百花齐放的局面。

  乒坛将进入“战国”时代


  本次全国锦标赛是明年十运会的一次前哨战,所有要参加十运会的选手都必须参加本次比赛,因此,各参赛队对本次比赛十分重视,均派出了最强大的阵容。

  在各代表队中,奥运冠军仍是中流砥柱,在本次大赛中,张怡宁、王楠、马林、王励勤、陈杞等名将都成为所在队的领军人物。从女队来看,张怡宁的绝对实力是北京队夺冠的最重要因素,而状态并不在最佳的王楠也是辽宁队的一张“战术牌”,虽然在团体赛上并未出任主力,但明年的十运会决赛场上,王楠的经验仍是辽宁队的一个重要资本。男团中,拥有陈杞、单明杰和秦志戬的江苏队实力平均,最终在主场夺冠在情理之中,但以王皓为主打阵容最终获得亚军的八一队同样具有超群的实力。除此之外,黑龙江、广东、河北等一些传统强队都在比赛中显示出了较强的实力。因此,无论男女队,经过一年的调整备战,在明年的十运会将上演群雄并起的好戏,中国乒坛将进入“战国”时代。

  老将复出显隐忧

  从参赛运动员来看,本次比赛云集了目前在国内乒坛的风云人物,国家队的全体队员均代表母队参加比赛,另外,各队还大力挖潜,一些退役名将纷纷再次披挂上阵,如上海的丁松、江苏的李菊、杨影等。

  这些老将的复出,客观上也透露出了人才断层的隐忧。丁松代表上海男队再次出山,昔日的“削球王”没辜负期望,在团体赛中为上海队拿下1分。“除了王励勤,上海队没人啊!”圈内人士的一句话,点出丁松复出的原因,也透露出了上海乒乓后备人才的断档现象。江苏女队的状况虽然没有上海严重,但李菊、杨影的复出多少也显现了江苏队对年轻选手的信心不足。对于许多老将的复出,一位圈内人士显得有些担心:“乒乓是国球,但我们的许多年轻队员,在技术、心理和经验上差距还不小,后备人才的确让人忧心。”

  确实,从本次比赛来看,第二梯队还缺少精英。虽然如男子方面曾经的“六小虎”,女队方面如郭跃、郭焱、李晓霞、范瑛、彭陆洋等新秀已经在各队担当起主力,但在比赛中,这些选手有和名将对峙的能力,却没有真正的杀伤力,也缺乏舍我其谁的必胜气质。一位教练说,以江苏男子团体一号单明杰为例,在国家队比赛中,他可以多次击败孔令辉等世界冠军,在省队也压倒陈杞占据一位主力位置,但是,在国际比赛中却没有什么的战绩。其原因一方面是经验和心理关系,另一方面是他不具备正手的绝对杀伤力,对欧美选手没有任何优势。一招鲜吃遍天,“我们年轻选手就是缺少自己的特点和绝技。”

  乒球呼唤百花齐放

  本次全国锦标赛上,在秩序册上,对各队的直拍快攻型打法和削球打法运动员作了特别的专门标注,这在全国大赛中是首次出现,这从一个方面反映,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大力提倡乒乓球技术流派的百花齐放,希望能丰富国球的打法。

  从本次比赛来看,削球打法有所回升,本次比赛中,各队运动员中削球打法的选手竟然超过了20人,这在任何一次国内大赛中均是少见的。先是老将丁松为上海队披挂上阵,并如愿夺得一分,接着,浙江队32岁高龄的许琴又一路杀出重围,打进了女单四强。在半决赛中,她以2比0领先北京队的郭焱,后因体力不支,才失去对比赛的掌控权。除这两名老将外,北京队的侯英超、八一队的丁颖和江苏队的范瑛,已成为削球打法的中坚力量,而年轻的朱虹、王婷婷也让人们眼前一亮,削球几乎成了本次比赛中最“另类”的打法。

  不过,除了削球打法外,本次比赛中并没有多少新的技术出现,更难觅新“技术流派”了。中国队总教练蔡振华表示,中国乒乓队要想保持优势,技术创新是必须的保证。他认为,“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打法创新上不够大胆、不够快,中国乒乓球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。中国乒乓球的打法一定要保持百花齐放的趋势,不能因为一种打法取不到好的成绩,就彻底否认这种打法的存在,我们手上拥有的打法越多,对手就越难琢磨透我们,而我们遇到困难反击的时间也就越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