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中国乒乓队而言,今年最重要的比赛当属4月德国不莱梅的团体世乒赛以及刚刚结束的亚运乒乓球赛,战绩是金牌无一旁落。男女队在团体世乒赛上毫无对手,王皓郭跃年底亚运会登顶,中国乒乓球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世界一号强者的位置,也在大赛中不断进行着润物细无声式的新老交替,08奥运阵容初露端倪。
亚运中考“筛选”新顶梁柱 王皓郭跃占先机
如果说亚运会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次中考,那么考试的题目不是中国队能拿到多少金牌,而应该是哪位中国选手拿到了金牌。因为08北京奥运会双打项目被改为团体赛,并且每队只能报三人,参加单打的两个名额也要在团体赛中的三人中选择,所以对于兵强马壮的中国乒乓球队来说,人员的选择实在需要煞费苦心,而不亚于世界水平的亚运会比赛相当于一次含义丰富的“资格赛”。
在3人名单中,作为男女队一哥一姐的王励勤和张怡宁的位置相对较稳。作为世界排名第一,王励勤的表现值得信赖。今年不莱梅团体世乒赛上,王励勤的稳定有目共睹。半决赛对阵德国,在马琳失掉首盘的情况下,王励勤拿下两分,特别是关键的第四局,他3-2击败波尔,为中国队锁定了胜局。
王励勤、张怡宁没有出征亚运会,就是要看看在他俩不在的情况下,谁能担起领军人物的重任,无疑这是对其他选手的一次意义更为深远的考验。在多哈笑到最后的,是王皓和郭跃。
经过2年的时间,王皓终于摆脱了奥运男单决赛输给柳承敏的阴影。在多哈,王皓两次轻松击败柳承敏;男单和马琳的决赛,不仅是亚运金牌的争夺,也可以说是奥运入场券的提前交锋。结果王皓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,连扳四局,取得了胜利。反观26岁的马琳,虽然依然保持着打球的那股猛劲,但马琳的发挥起伏不定,在本次亚运会上中国选手丢掉的第一局便是马琳输的。中国乒乓球队男队主教练刘国梁曾公开指出,马琳的技术上升空间已经很小。因此,马琳继续在高手云集的中国队站稳主力位置,需要克服不少困难。
郭跃这次在多哈的表现同样出色。对于曾被王楠钦点为“张怡宁之后的女乒领军人物”的郭跃,2006年经历了悲喜两重天。她先是在不莱梅世乒赛上被排除出主力阵容,随后又因为“娇骄”二气受到批评,险些被退回省队。在多哈赛场,郭跃把握住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,女单决赛力克中国香港的帖亚娜,其表现出的实力有目共睹。不过,郭跃的打法还略显单调,过多的倚重于正手的强攻,进攻的手段不多。但郭跃的年龄毕竟还小,可塑性较强,郭跃的进步空间还会很大。
中国集团优势明显 奥运改项有利中国
08北京奥运修改乒乓球规则,把双打项目改为团体比赛,对于中国队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。从今年4月的不莱梅团体世乒赛来看,中国的整体优势越来越明显。
4月的不莱梅团体世乒赛,中国男团除了在半决赛打德国时略微有些紧张之外,另外的比赛都是3-0轻松过关,同样女团也只是在决赛对阵中国香港时丢掉一盘。在多哈,从小组赛一直到最后的决赛,国乒都让比赛仅仅持续了三盘。再翻看国际乒联的世界排名,男单前五强里中国占据三席,而女单前四位清一色的是中国选手。
团体比赛依靠的是整体实力,所以其他的队伍要想在北京抢走奥运金牌,难度很大。但是,比赛始终充满了偶然性,尤其是团体赛只能有三名选手参加,这就要求这三名队员不仅能打单打,也能配对双打。
男队主教练刘国梁已经开始未雨绸缪:“从2008年的角度去看,我不希望双打固定。如果说马琳和陈玘是奥运会双打冠军,把他们俩固定下来,到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,排阵就很死了,双打用这对,单打也只能他俩上,那么只剩下一个单打位置可以选择队员。最理想的双打配置是,谁跟谁配都行,对手不知道这场比赛马琳跟谁配,不知道陈玘跟谁配,猜不到我们单打上谁,双打上谁,这样排阵组合就更活了。”
联赛大腕云集 仍未改市场冷落怪局
在群众基础雄厚的中国,搞乒超联赛的目标曾被定为“打造中国的NBA”。马琳501万,王皓410万,王励勤235万,2006年年初的乒超大会上,乒乓国手们一下子有了NBA球员的身价。但是观众的冷清与国球在世界赛场的地位相差太远,中国乒乓球市场整体不景气,俱乐部缺乏稳定的赞助商,都是联赛所面临的问题。
为改善这种局面,让乒超联赛更好地发展,今年在吸引高水平运动员方面、保证国内高手参赛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。世界男子排名前16的选手除了第15位的格林卡,全部蜂拥到中国乒超联赛效力。另外,在塑造自己的联赛明星上,乒超联赛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。
联赛是国球能够长期繁荣的根基,想把乒超联赛打造成中国的NBA,仍需要进一步培育自己的市场,借鉴国外成功的赛事包装和赛事运作经验。一个民间拥有无数乒乓球爱好者、参与者的国家,一个对中国体育影响深远的项目,一个几乎延揽了世界全部顶级大腕、具有足够吸引眼球能力的乒超联赛,应该说具备了良好的市场潜力。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市场冷落,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,看来乒超联赛还有很多文章可做。(李小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