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本刊记者 宋斐
从2006年至今,我们在四本“新年第一期”的杂志中,将五位年轻人送上了封面。
这是一种巧合,也不完全是巧合。
巧合的是,这五位年轻人,都是80后球员。2006年1月,陈玘不到23岁;2007年1月,郭跃18岁出头;2008年1月,马龙不到20岁。而于本期登上封面的张继科和文佳则分别出生于1988年2月和1989年2月。
巧合的是,封面上的这五位年轻人,都曾遭遇过坎坷和波折,又都从逆境中勃发,迈向了新的境界。陈玘三进两出国家队的经历已经成为被媒体正面采用的“反面教材”;郭跃如果没有经历2006年那段短暂的“冰封期”,不会那么顺利地拿到多哈亚运会和萨格勒布世乒赛的女单冠军;马龙曾与上海世乒赛擦肩而过,在萨格勒布世乒赛上,他又败在了朱世赫的拍下,但北京奥运会后,因为在超级联赛中创造了“恐怖”的高胜率,马龙的曝光率甚至超过了王励勤、马琳、王皓三位老大哥。
与马龙同岁的张继科,曾被誉为中国乒坛的“希望之星”,2002年14岁进入国家二队,2003年15岁进入国家一队,甚至参加了男队备战雅典奥运会的封闭集训。在此之后,他也困扰于“成长的烦恼”,走了一年多的弯路。“弯路归来”的张继科,在2008年全国锦标赛的男单比赛中,连胜奥运三虎——王励勤、马琳和王皓,加冕全国冠军。
2007年3月初,在“女子一二队”升降级比赛中,文佳第一阶段比赛以10个积分垫底,第二阶段被“想赢怕输”的念头捆住了手脚。在对李艳的最后一场球中,文佳憾负,5战2胜3负,最终排名第7,与6个直通一队的席位擦肩而过。这一个跟头,让文佳痛定思痛,潜心砺剑,进而上演了2008年全国锦标赛连克范瑛、丁宁、郭跃、刘诗雯和曹臻,封后女单的好戏。
跳出偶然的巧合,来看看必然的因素。这五位新人,之所以能在最近四年的伊始“征服”本刊挑剔的编辑们,无外乎两点原因:独特的个性和一颗“很大”的心。
陈玘骨子里的叛逆和赛场上与对手针锋相对时的硬朗、郭跃的机智和灵气儿、马龙的“蔫有准儿”早已为读者们所熟知。
而张继科和文佳的独特个性是什么?
对于这个问题,本刊李美多、陈思婧、张矣韵三位参与本期封面故事采访的女记者最有发言权。
请容我暂且先在这里大致总结一下同事们的看法:
高鼻梁、小眼睛、长得有棱有角的帅小伙张继科,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“一个不折不扣的怪人”。这种怪,除了指他身上透出来的那种“闷骚”个性,还有他眼神里的忧郁,和忧郁中那时隐时现的光芒以及在采访的过程中,记者最感兴趣但似乎又被张继科刻意遮掩的心灵角落。
钟金勇、王涛、谷青成三位教练都说,张继科的心很大。对此,我们深信不疑。这个山东小伙的名字,本就背负着父亲对于他殷切的希望——继科,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,八十年代初名震世界足坛绰号“白贝利”的巴西巨星济科的谐音。
长着一双大眼睛,圆圆娃娃脸的文佳,在个性上与张继科形成了极大的反差,她活泼、善谈、亲和,甜甜一笑,甚至让人感觉不到那种隐藏在平凡外表之下的坚韧和杀气。
郭跃14岁时代表中国队参加公开赛,王楠15岁时在七运会上成名,张怡宁16岁在八运会崭露头角,与三位世界冠军前辈相比,19岁拿到全国锦标赛女单冠军的文佳,别说谈不上是新秀,甚至有点大器晚成的感觉。在新老交替速度相对较快的中国女队,文佳能够脱颖而出,靠的是一步步、踏踏实实的刻苦训练。
张继科曾有着80后典型的自信、自我和张扬个性,经历挫折之后,他选择把激情和张扬隐藏在表面的冷漠、内敛之下。
文佳有着80后非典型的成熟、谦虚和懂事,她承认,自己非常羡慕并希望具备队友身上的霸气和张扬。
美国作家杰克-凯鲁亚克的《在路上》,描绘过一个关乎于“寻求”的虚构故事。66号公路上的牛仔们,游走在路上,只有行走,没有目标,混合着颓废与反叛。路上的他们享乐、肆意,但瞬间的满足感后,难免迷茫和无助。表面上,背着行囊,穿着充满褶皱、做旧和油污的牛仔裤的他们,是在漫无目的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,总是一种“在路上”的状态。实际上,他们是在寻求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存在。
现实生活中,几乎所有的80后都曾走过弯路,犯过错误,都曾为学业、事业、生活的目标而感到迷茫,甚至短暂地自暴自弃过。岁月流逝,在在老师严厉的批评声里,父母高举的巴掌底下,社会残酷的现实中,学会了妥协,学会了放弃,学会了自省。突然有一天,身边有人说,“你们成熟了。”
典型的张继科和非典型的文佳,在成熟的过程中,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。张继科的路,从火到冰,不乏激情的他,需要的是隐忍的力量和化雄心为现实的毅力;文佳的路,从冰到火,她不缺冷静和踏实,她需要能够燃起内心力量的火焰,需要一点点张扬,和哪怕一点点冷冰冰的霸气。
在路上的张继科和文佳,正在冰与火中寻找平衡点,正从“成熟”的阴阳两极靠近原点。他们跑得更快了,步履飞快,跑道旁的穹幕上,不停地闪回着邓亚萍苦挥铁拍,张怡宁“五年炼金”,“马琳十年磨剑”的画面。
站在原点的马琳说:“感谢折磨我的人!”
那些折磨马琳的人,让他的头发越来越少,苦恼越来越多;让他先变胖,再变瘦;让他几天磨坏一双球鞋,脚上打了厚厚的茧子;让他三次与世乒赛男单冠军擦肩而过,让他在北京奥运会的日子里,彻夜难眠……
是什么人如此残忍?为什么马琳到头来反而感谢这些让他吃够了苦,流够了泪,甚至把他逼到崩溃边缘的人?我们希望,在不远的将来,张继科和文佳能够得到这个让马琳花了十年才想清楚的答案。
绝大多数读者拿到每年第一期杂志的时候,或是忙于期末考试,或是忙于置备年货,或是领了年底的双薪,正匆匆加入“春运”的大军。
若干天后,一声声爆竹,送旧迎新,您穿上了新衣服,和亲朋好友在年饭中聊着彼此对于新年的规划,而您手边《乒乓世界》封面上的新人和他们的故事,也正记载着乒坛一年中的新鲜,寄托着很多人对于中国乒乓球未来的期望。
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在2008年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员竞聘会议第一天上午刘国梁、施之皓、孔令辉发言结束后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周到的采访。蔡振华认为,他们三人的竞聘发言,为中国乒乓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。是乒乓界延续辉煌,是国球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再创佳绩、为国争光的关键。
显然,蔡振华是那些关心着中国乒乓球未来的人们中重要的一位。
半个世纪以来,国球之所以一直站在世界乒坛的巅峰,不断涌现出新面孔的世界冠军,系统的“梯队建设”至关重要。
北京奥运会后,女队的王楠退役,男队的王励勤和马琳已没有年龄优势,中国乒乓球队的“新老交替”将继续在竞争中前行。在这个时候,20岁的张继科和19岁的文佳在全国锦标赛中脱颖而出,战强手而胜之,让我们听到了又一轮“新老交替”的序曲。
刘国梁在竞聘男队主教练的发言中特别提到:“近期男队还要扩大竞争范围,为每名上进者创造机会,以调动全队的积极性。此外,目前二队的整体实力有待提高,如果说2012年奥运会的竞争范围已有眉目,但2016年接班层的形势不容乐观。我计划加大投资力度,加强工作力量,完善队伍结构,选拔优秀人才,完成梯队建设。”
我们的主人公,刚刚夺得全国冠军的张继科、文佳马上又投入了这股主题为“抢班夺权”的“交替”洪流中。张继科,除了要加快自己赶超马琳、王励勤和王皓三位主力的步伐,还要挑战陈玘、马龙和郝帅,同时,他的竞争对手还有一样富有激情、更为年轻的许昕和吴颢。相比之下,文佳的压力也可想而之,她身前有强大的张怡宁、郭跃、李晓霞和郭焱,齐头并进的有刘诗雯、丁宁、曹臻、范瑛、姚彦等人,紧随身后的,还有不满15岁的陈梦。
中国乒乓球队这种通过内部激烈、有序竞争,从而推动整体战斗力不断增强,在外部领先于对手的方式,就像讲究辨证施治的中医学一样,以内养外,以内促外,达到了理想的动态平衡。这种残酷的“新陈代谢”局面,是年轻的张继科和文佳必须面对的,也应该是两位主教练刘国梁和施之皓最希望看到的。